浏览:有960人浏览 日期:2020-10-10
全球疫情蔓延,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国际工程供应链管理遇到的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空前加大。为提升国际工程供应链国际化、多元化发展水平,培育竞争新优势,由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指导、《国际工程与劳务》杂志社主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基建供应链绿色发展论坛近日在北京举办,来自对外承包工程、设备物资制造、物流服务、财税金融领域相关代表近400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促进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合作,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参与的国际工程项目出现日渐大型化和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今年以来,广大承包工程企业和产业链企业积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攻坚克难、尽责担当,努力从复工复产到满工达产,将损失控制到最小。然而,疫情影响短期内无法消除,项目签约难度或上升,业务恢复面临较大压力。加之疫情导致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加剧,将给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劳务合作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尤其是设备制造商和物流公司的业务发展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副会长于晓虹介绍,目前,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与的国际工程项目呈现大型化、综合化发展趋势。大型项目的建设、运营,需要供应链中各环节企业的密切配合,科学、安全、高效、智能的绿色国际供应链,能够助力企业形成竞争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她说,对外承包工程具有体量大、周期长、设备物资需求多、相关利益方复杂等特点,决定了承包工程的供应链链条长(国内、国际)、环节复杂(多方位采购)、周期长、受多方面因素制约的影响。
于晓虹强调,要通过创新发展现代供应链,打通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和数据流协同效应;通过供应链的融合,实现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再造,从而提升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效优化成本结构,提升管理效率,培育竞争新优势。于晓虹表示,现代化供应链正成为中国经济建设新动能之一。一方面,国务院有关部门近年来发布一系列文件,提出积极研究现代供应链管理、创新发展供应链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打造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供应链平台;另一方面,供应链创新,需要企业主体的积极实践:承包商要加强主要供应环节的区域布局,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价值链升级战略;制造商要掌握核心部件和关键环节,依靠核心技术增强对供应链的掌控和整合能力;产业链企业要加强合作,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强供应链的稳定性。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副总经理王建在发言中提出,要注重扩充供应链的多样性。在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坚持基建先行,通过肯尼亚蒙内铁路和内马铁路带动国内超过100家企业“走出去”,通过集团内外单位及千余家设备、材料供应商和专业分包单位通力协作,不仅做好了资源整合,还发挥了中国元素的整体优势,实现了中资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据王建介绍,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坚持产业跟进,在全球推动近30个产业园项目,已成为带领中国企业集群式走入海外的重要平台;坚持合作共赢,为当地企业的产业发展增加税收和促进就业创造条件。
对于下一步供应链的构建,王建强调要做好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目前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供应链造成影响,信息流和数据价值显得尤为重要,企业通过增加或减少网络单元、调整多边平台或修改现有链接和互动来快速改变业务模式,降低供应链管理和交易成本。
论坛同期还举办了2020“国际工程供应链管理评价活动”颁奖典礼。中国路桥公司的肯尼亚蒙内铁路项目、北京城建集团的马尔代夫维拉纳国际机场改扩建项目等获得绿色供应链管理领先项目荣誉。
(来源:中国建材报 202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