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河北省绿色建材装备协会网站! 热线电话: 0311-87227665
 首页 > 行业资讯 > “碳中和”剑指行业减排 房企抢占绿色技术

“碳中和”剑指行业减排 房企抢占绿色技术

浏览:有980人浏览     日期:2021-03-18

分享到:

“碳中和”已成为当下热议的焦点话题。近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

建筑行业是碳排放大户,《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3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比重的51.3%。建筑行业的低碳转型,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事实上,部分房企已经开辟绿色发展路径,抢占技术制高点。

绿色“硬要求”    行业待转型

“建筑领域的减碳已成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环’,对全方位迈向低碳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翠坤表示。

2020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提出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建筑领域的减碳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既有建筑和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城镇总建筑存量约650亿平方米,2020年我国房屋新开工面积224433万平方米。既有建筑每年仅在使用过程中的“运营碳排放”就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20%

此外,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业工业化程度低、建造技术落后、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建筑业传统生产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传统建筑业模式积累问题与矛盾日益突出。而中国房地产业在过去的发展中重规模轻效益,绿色可持续发展与全寿命期资源浪费损失、品质和质量的矛盾非常突出。

远大住宅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大住工”)总裁唐芬认为,早些年绿色建筑更多是在概念、定义上做文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绿色建筑在中国更像是披着一件“绿色外衣”的建筑。真正的绿色建筑要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尽可能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而并非依靠后期通过增加很多所谓的节能设备降低能耗,这不是绿色建筑应有的形态。

由此可见,转变建造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实现建筑领域减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

锚定减排目标  加码“绿建”推广

其实,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主管部门的重点工作。《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第一次把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单独列为一个重点领域,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作为优先主题得到了国家的持续支持和发展。此后,《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十二五”绿色建筑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等相继出台。

通过一系列举措,我国在建筑领域的减排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显示,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及碳排放增速由“十一五”期间的7.4%下降至“十二五”期间的7%,“十三五”期间则进一步下降至3.1%

2020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发布的《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提出,到2022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星级绿色建筑持续增加,既有建筑能效水平不断提高,住宅健康性能不断完善,装配化建造方式占比稳步提升,绿色建材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绿色建筑创建活动,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

各地也出台了相关文件,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比如,黑龙江省出台《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到2022年全省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设计面积占比力争达到70%以上,其中哈尔滨市力争达到90%以上。《重庆市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将力争到2022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全市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不低于20%。《福建省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实施方案》显示,到2022年,当年城镇新建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5%以上,星级绿色建筑持续增加,既有建筑能效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将把绿色建筑基本要求纳入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从各地的政策文件中可以看出,推广装配化建造方式、发展超低能耗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等成为主管部门工作的方向。

立足全周期   创新“低碳”技术

绿色建筑对建造方式变革提出了很高要求。新型建造方式不仅要完善工艺、实现精益建造,更要提高建造效率,实现建筑工业现代化,装配式建筑应运而生。

相比传统建筑生产方式,装配式建筑具有建筑质量高、建设速度快、节省成本多、环保效益好等优势。中国建筑标准设计院总建筑师刘东卫认为:“这种技术手段,可为建筑业企业提供品质良好的建筑,实现全社会的经济、文化和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相比传统建造方式,装配式建筑可以节水90%,降低70%的废物、废渣以及大气污染。

唐芬表示,真正的绿色建筑应该从设计开始,在包括建造过程、居住使用以及维护维修等在内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减少能耗、降低能耗。远大住工希望通过更多装配式绿色建筑的普及和使用,让中国的建筑能够从里到外真正“绿”起来。

部分房企已经开始大范围应用装配式技术。碧桂园在珠海打造的金湾平沙项目,是该市第一个在土地划拨出让中即明确要求采用装配式技术的建筑项目。该项目采用了预制凸窗、预制叠合楼板、预制阳台、预制内墙板、预制楼梯等,建筑单体预制率约20%,装配率达40%,在珠三角地区位居前列。万科于2003年开始发展装配式建筑,成立了万科工厂化中心,致力于预制装配式体系的研究。从2007年开始,逐步在全国推广装配式建筑,确立万科装配式体系。

此外,还有些房企在被动房建筑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被动房建筑是指通过节能设计并依靠自身优越的保温性及气密性,从建筑技术层面综合利用太阳、照明、人体和电器散热等所有自然得热的方式配以置换式新风系统,实现室内恒温、恒湿、恒氧及防雾霾。相比于我国当下最高节能75%的设计标准,被动房的节能率超过92%

龙湖集团和奥润顺达集团共同打造的高碑店·列车新城项目,应用了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生态修复、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多项世界先进的绿色节能生态技术,构建出室内恒温、恒湿、恒氧及防雾霾等绿色健康的居住环境,这是被PHI(德国被动房研究所)认证的、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被动房在建项目。

首开集团开发建设的“国樾天晟”项目是北京市第一个全被动式建筑社区,是北京市第一个授牌的“超低能耗建筑示范社区”项目,也是北京市第一个按照德国PHI认证标准建设的被动式社区。据悉,首开“国樾天晟”项目还采用了空气源热泵可再生能源技术,有效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每年可减少约400多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健全机制  突破产业瓶颈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俊表示,在零能耗建筑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中长期发展的政策机制缺乏;不同气候区和建筑类型的零能耗建筑技术体系需进一步细化;产业集群效应有待提升,产业规模亟待扩大。他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推进立法工作;开展科研攻关,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开展规模化推广,推动产业发展;布局“一带一路”,引领国际合作。

唐芬认为,绿色建筑产业生态的重要一环是产业工人培训,目前产业工人转型和供给还存在短板。远大住工在产业工人培训、人才储备和输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成立远大学院,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为产业链企业提供团队建设支撑和多种赋能。此外,他们还开发了专门针对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平台型工具,通过“云装配”等技术手段,帮助实现从传统建筑工人到产业工人的蜕变。

龙湖集团副总裁宋海林认为,从大的范围来说,被动房针对不同地区和气候带等要素,有不同的指标体系。以中德两国为例,中国和德国在气候条件、建造方式、生活需求等方面差异很大。比如在建造方式上,中国住宅建筑有巨大的建设量,建筑类型以高层为主。而德国的被动房住宅项目主要以小体量的单栋建筑为主,大部分是低层建筑。如德国相比,中国被动房建造要复杂很多,因此,中国式创新成为这个产业发展的重点。

在中国,被动房的发展之路还很长。直到今天,一些声称是被动房的建筑还在使用地暖等强辅助手段,误区与错误依然存在。宋海林表示,龙湖集团正在进行中国被动房技术的领先探索和实践,为绿色发展的梦想、高质量被动房目标而努力。

(来源:中国建设报  2021-3-17)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